福建省龙岩市保障粮食安全的“供销方案”探索与建议

——以龙岩市长汀县探索“供销农场”运行机制为例

福建省长汀县供销社课题组

2022年以来,福建省龙岩市供销社在长汀县依托党建+合作社,发挥供销优势,打造为农服务平台,开辟水稻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路径,以“供销农场”为载体,探索保障粮食安全的“供销方案”,其做法和成效得到中华供销总社、福建省委周祖翼书记和罗东川副书记等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本文旨在总结长汀县打造“供销农场”的创新实践经验,就强化党建引领合作社,完善“供销农场”运行机制,保障粮食安全作一探析并提出建议。

一、打造“供销农场”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

长汀县是传统农业大县,2022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32.68万亩,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万亩以上,是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产粮大县。近年来,随着农业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机械化耕作在全国农村得到较好普及,然而长汀地处南方丘陵地带,“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分散,坑垄田多、外出务工农民多、进城农户多,大部分农户仍然延续传统耕作方式,无牛犁田、无力耕田、无人种田“三无”问题日益突显。特别是近年来,因农资价格高涨、劳动力缺乏、种粮收益不高等原因,导致个别边远山村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部分耕地抛荒,给粮食安全带来一定隐患。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以及中央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工作要求,在市供销社的精心指导和长汀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长汀县供销社搭建供销平台,着力破解“谁人来种田?种粮怎赚钱?”问题,以组建“供销农场”为切入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水稻生产托管模式,通过党建+合作社,发挥村党支部的组织力,将农村无人耕种、无力耕种、无法耕种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集中耕种;农机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销售粮食,采用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建立全程机械化、生产标准化、耕种集约化、质量溯源化等水稻标准化现代化生产模式,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种粮效益,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和政府等多方受益,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形成了“政府抓统筹、支部当红娘;供销搭平台、农机唱主角;农技教技术、农户当掌柜;农村无闲田、粮食有安全”的良性循环运行格局。

二、创建“供销农场”的做法及成效

(一)政策推动,增强扩张力

市县农业、供销部门着眼于调动农民参与供销农场建设的积极性,为政府出谋献策。长汀县政府相继出台“供销农场”推广实施方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等奖补政策。如:对采用“供销农场”模式全程托管面积达到50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补助100元;将粮食生产和“供销农场”工作纳入年度县对乡镇绩效考评。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以“供销农场”模式整合粮田已由2022年的1个乡镇608亩扩展至6个乡镇1.35万亩。202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8.83万亩,比2022年增加0.57万亩,初步形成了“支部牵红线,流转闲置田,农机来耕田,构建产业链,种粮能赚钱”的生动局面,扭转了过去个别村组农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

(二)支部带动,增强组织力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粮食生产合作经营中的引导带动作用,当好合作社的“红娘”,牵好土地流转的“红线”,县委组织部编制了《党建引领合作社发展工作指南》,把支部领办创办协办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村级组织建设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资源整合、特色融合、产业联合,创办了3家县级“党建+”特色产业联合社。在具体运作上,一是强化支部堡垒作用。加强支部班子建设,提高村支部的威望,增强凝聚力和号召力,并由县供销社、县农业局及各乡镇党委负责,指导村党支部领办协办粮食托管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协调农户与合作社关系,统筹落实运营资金,建立“风险同担、效益分享、发展共谋”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发挥党员示范作用。以党员为主体,采取片区责任制,让党员率先入社、带头托管,消除群众疑虑。与此同时,在党员中开展“比面积、比产量、比效益”活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集中连片。三是调动农村人才作用。县委组织部与县供销社、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将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能力强的“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吸收为党员,安排到村任职,担任合作社经济顾问,开展技术指导。

(三)宣传发动,增强影响力

一是宣传政策。2023年,县供销社、县农业局牵头召开了3场政策发布会、2场现场推进会,宣传“供销农场”试点经验成效和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引导和鼓励村党支书、党员能人和群众致富能手参与“供销农场”建设。二是现场观摩。县委组织部、县供销社、农业农村局和有关乡镇利用收获季节组织有兴趣、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前往河田融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观摩学习,了解供销农场的运作方式,通过村集体、农户参与“供销农场”前后的收益对比,农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直观感受“供销农场”模式带来的良好效益。三是算账对比。县农业局、供销社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搜集基础数据,将托管与自种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比对,以实实在在的效益提升案例,引导农户参与到水稻生产托管上来,实现托管面积不断扩大。如2022年,河田融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托管农户167户608亩,2023年发展到1514户4541.5亩。

(四)效益驱动,增强吸引力

一方面,集约经营降成本。通过托管,基本实现规模连片生产,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种粮收益。以河田“供销农场”为例,2023年,水稻生产全托管服务费每亩1190元(包含:种子+机播+育秧+机插230元,机耕140元,机防+农药230元,机收140元,机烘干120元,田间管理130元,化肥200元),每亩耕作成本较农民自种减少240元。另一方面,保底销售增收入。如,古城合胜农机合作社拿到粮食购销订单后,以合同形式向农户承诺按照1.7元/斤的价格收购稻谷,较农民自行销售每斤增收0.18元,通过集约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每亩增产50斤左右,达到单季亩产1000斤以上,每亩增收400元左右,明显的效益使参与农户尝到了甜头。

(五)科技联动,增强创新力

一是创建标准化体系。县供销社联合省供销福农农资集团有限公司庄稼医院,对试点地块开展测土配方试验,研究制定《供销农场标准》和《供销农场绿色食品水稻种植规程》,合作社统一集采购种子肥料农药、统一耕种、统防统治、统一收割、统一烘干、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托管服务。二是组建专家顾问团。由市供销社牵头,县农业局、县供销社配合,聘请中科院院士、原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为技术顾问,由全国劳模、龙岩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徐淑英为专家组长,市、县农业农村局、供销农资公司等单位技术骨干组成专家团队,为建设“供销农场”提供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支撑。三是构建质监信息网。与厦门“导航者”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供销社智慧农业溯源品控软件平台”并投入使用,对水稻生产实行种植、加工、仓储、合格证、溯源、台账等全程管理,建立生产全过程质量溯源和监测体系,实现全程品质控制和可追溯管理,按有机稻标准,保障水稻品质和产量,并实现优质优价。

(六)灵活机动,增强亲和力

“供销农场”在确保耕地不抛荒、种粮有效益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量身定制托管方式,采取灵活机动的合作模式,兼顾各方利益,消除农民顾虑,确保合作社有利可图、农民增加收益,增强合作意愿。一是“全程托管”。将举家外出务工无人耕种的田块流转到村里,由村里托管给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全程托管服务。农户作为经营主体支付托管费,合作社全程耕管收取服务费,扣除服务费之后的收成归农户所有。二是“耕作托管”。合作社为自耕农提供机耕、机插、机防、机收及机烘等生产环节的半托管服务,收取服务费;三是“订单+托管”。由合作社拿订单,上与加工厂连接进入市场,下与农户形成托管关系建立基地。如,2023年,古城合胜农机合作社向龙岩某粮食加工企业拿到“中浙优8号”和“又香优龙丝苗”两个品种的稻谷订单后,与7个村1650户农民订立了4300多亩的托管协议,按照统一稻种、统一机耕、统一销售开展托管经营,每吨稻谷较粮站收购价高出360元。这种方式,使农户有稳定市场、有较高收益、有种粮意愿,防止了耕地撂荒,合作社农机设备得到充分利用,获得了良好的收益,加工企业也有可靠的优质粮源,实现了四方共赢。四是“托管+分红”。为使农户更放心托管和更高回报,“供销农场”通过合作社与农民签订“保底收益+分红”合同,约定每亩保底收益,多出部分与合作社分享收成。

三、“供销农场”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托管地带难连片。全县仅有1.35万亩耕地开展了水稻生产托管,只占全县水稻面积的6%左右。而且在托管中,往往会出现“插花地”,对合作社机耕、机播、机防、机收等作业带来诸多不便。

(二)流转经费难落实。做好耕地流转是“供销农场”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考验村干部能力和耐心的一项难事,特别是闲置耕地的流转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按“供销农场”建设方案的设计意图,为调动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工作人员积极性,拟从合作社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土地流转费用,给予村干部适当工作补贴,但至今没法落实。主要是没有明文规定村干部能否领取补贴,在落实环节各方面心存疑虑,担心违规违纪,由此影响了村干部开展土地流转的干劲。

(三)服务能力难提升。一是农机合作社存在机耕服务时间过于集中、农机械不足、农村手缺乏等问题;二是农机库、加工厂等设施用地申请难,导致生产成本高;三是农机手和第三方责任人人身保险没有得到落实,农业保险额度偏低,增加经营风险,制约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

(四)种稻效益难保障。据调查,采取托管方式种水稻收益每亩每季约600元,虽比自种增收380元,但比种植玉米(净收入1500元左右),低了900元。因此,农户愿意种玉米,不想种水稻。另外,现行“供销农场”补助政策与土地流转补助不能叠加申请,且“供销农场”托管补助申请条件比较高,影响了部分农户对水稻托管的参与热情。

四、发展“供销农场”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连片托管。通过党建引领,争取用3-5年时间构建“县级总体统筹、乡村流转土地、供销建立平台、农机专业耕作、农技协同服务”的粮食生产全程托管工作机制。一是建强村级组织。加强村支部班子建设,将党建引领合作社工作列入村级组织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将专业合作社中的种田能手吸收为党员,将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专业合作社领军人才吸纳到村级班子中,进一步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和宣传引导作用,带动更多农户将稻田委托给农机专业合作社代耕代管;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将“供销农场”全托管试点推广工作列入乡镇粮食安全考核内容,尽快明确发放托管工作经费的合规性,并及时兑现,以调动村级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支持水稻连片托管的积极性,以加强对农户的宣传动员工作。建议参照古城合胜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做法,每亩每季从县下拨的连片托管补助款中抽出30元作为村级合作经济组织人员的工作补助。同时鼓励村级经济组织入股专业合作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调动农户参与“供销农场”,建议“供销农场”的政策补助可以与土地流转补助叠加申请,补助标准据实调整。三是重推高优模式。烟后稻是水稻托管的重点,因为收获一季烤烟之后,农民心理安定,种粮意愿比较强,也乐于接受托管方式,容易形成连片托管。种植优良稻种是提高种稻效益的捷径,应重点推广“福香占”“广优151”等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增加种粮效益,引导农户加入“供销农场”。

(二)强化扶持引导,扩大经营规模。一是扶强扶大。加强技术、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培育3-5家单季托管能力2000亩以上的农机合作社,根据山区路窄、田小的特点鼓励采购小型农机具。同时将建设农机库等基础设施作为生产房用地给予优惠扶持,帮助合作社扩大再生产。二是平抑风险。协调保险公司,将合作社的持证农机手和第三方人身保险纳入县级人寿保险范围,将合作社厂房、机库、农机等纳入财产保险范围,提高500亩以上种粮专业合作社水稻生产的“三农保险”额度,并给予保费补贴,以平抑合作社经营风险。三是引进龙头。探索招商引资组建现代农业服务公司的新路子,在粮食主销区引进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粮油储运加销企业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提升“供销农场”拓展市场能力。

(三)强化规范建设,打造托管品牌。一方面抓规范。完善“供销农场”服务流程,制定服务标准,推动精细化生产,合理制定托管费用和产量兜底指导意见。另一方面抓提升。建立完善统一的智慧服务平台。统一对接托管需求,统一组织服务,统一要素保障,统一验收结算,提升全程托管组织化程度,鼓励供销部门大胆背书,推动托管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供销农场”长汀模式,使之成为农民可信赖、可依靠的品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供销农场经营。

(四)强化复制推广,实现延伸拓展。针对种粮效益偏低的问题,通过供销农场,统一种植如“广优151”等产量高又适合加工米粉的水稻良种,畅通供销渠道,打造优质长汀米粉品牌,延伸粮食产业链,以供降本,以销促产,增强市场拓展能力、增加农户收入,以较好的综合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扩大粮食生产面积,为确保粮食安全探索“供销农场”新路子。同时将“供销农场”模式运用到槟榔芋、百香果、河田鸡、米粉等其他特色产业,在大中城市开辟展示展销窗口,增强地方土特产的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市场拓展能力。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IF云科技
  • 首页
  • 电话
  • 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