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合作社历史悠久,覆盖城乡,业态多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有资产既是供销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资基础,也是服务“三农”的实力保障。
如何让供销合作社闲置在农村的资产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系统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要求,结合乡村发展现状,积极探索盘活资产的新途径、新方法,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供销力量。
针对部分社有资产利用率不高和资产经营收益较低的实际,全系统在盘活社有资产上始终坚持“开门开放”,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优先盘活优质资产,并把盘活企业资产与整合企业现有资源、搭建为农服务平台结合起来。2015年,供销合作社启动综合改革,“双线运行机制”这项重大的制度性创新,开始引领供销合作社更多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跨层级、跨区域推进联合合作。“开放办企”就是供销合作社用市场化方式整合系统内外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将系统组织优势转化为规模经营优势的有效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全系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拥有为农服务理念、承认供销合作社章程、接受供销合作社管理的,具有影响力和良好成长性的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社会企业进入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有企业在农资、棉花、粮油、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重要涉农领域和再生资源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有力推动社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此基础上,全系统创新“社企合作”模式,牢固树立项目立社、项目强社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资产盘活的突破口,充分挖掘供销合作社系统上下资源,积极招引为农服务大项目、好项目。这个过程中,很多地方供销合作社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参与小城镇建设,改造提升供销合作社老旧房屋、院落,打造企业新亮点。广东东莞市供销合作社就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开展莲花小镇建设项目,开发老采购站40亩闲置土地,完成116间房屋、9个商户的拆迁工作,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助力了地方小城镇规划建设。或者,牵头引入大项目,组织基层社、社直企业通过开放办社、资源入股等形式,把资产盘活与项目招引相结合,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子。又或者,利用社有企业农业项目建设契机,将项目建设与社有资产改造进行有机结合,实现老旧资产的有效利用。此外,很多基层社还利用创新“网点提升”模式,紧抓基层社改造提升契机,盘活闲置低效资产,找准基层社服务当地乡镇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拓展服务“三农”功能,提升基层社为农服务能力。改造和转型,也是全系统盘活闲置资产常用的方式之一。通过深入挖掘闲置低效资产的价值,依法依规合理调整规划用途和开发强度,开发用于创新研发、卫生健康、养老托育、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社区服务或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新功能。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供销合作社把闲置资产重新包装,打造成了当地的“地标建筑”,极大提升了供销合作社的知名度。2019年,上虞区供销合作社联合下辖基层社,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对下管供销合作社闲置老茶厂进行全新规划、设计,在保留下管茶厂原有工业风、建筑风貌的基础上,结合下管镇打造“耕读小镇”的发展定位,融入供销合作社文化元素和邻里中心功能,分两期对老旧建筑群进行修复、加固、改造、提升,打造成现在的生态型乡村民宿酒店。下管供销合作社联合下管镇4个村,组建文化产业公司,除承接各类赛事外,还营运乡村山货节等传统节会活动。在闲置资产盘活的过程中,全系统不能只为了盘活而盘活,还问需于民、问计于市,把闲置资产盘活作为当地展示特色文化、风物及供销精神的窗口,实现社有闲置资产盘活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浙江省龙游县湖镇“美好生活供销社”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展现了供销合作社的精神面貌,还以“线上直播与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销售当地农产品和文创产品,助农增收。除了社有资产监管的制度建设以及高效的盘活方式,全系统还在组织形式上有所创新,从而加快了闲置资产盘活的步伐。2019年,河北省开始全面构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并由供销合作社来主导构建。交易品种包括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农业生产性设施设备、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住房财产权、农村生物资产、水权以及其他农村产权等12种。这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也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变浪费为利用,让沉睡的资产再次成为凤巢,才能真正将盘活后的闲置资产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